歡迎訪問《別有病》網(wǎng)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wǎng)評>> 事件>> 人在溝通時有時越解釋越廉價

人在溝通時有時越解釋越廉價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6-2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反復強調(diào)顯心虛 嘮叨過多沒分量 越解釋越廉價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郭 瑞

  《生命時報》 2025-05-13 第1894期 第15版


  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提倡多溝通、多交流。但有時候,說得越多并不一定能獲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反而可能說多錯多,或越想證明越被無視和曲解。

  日常生活中大家應該有過類似體驗,要是一個人總在喋喋不休地陳述、解釋,我們會不堪其擾;那些不停向我們推銷的人,也不受待見,容易被我們忽視。為什么越解釋越廉價?從心理學角度看,原因有三。一是話多稀釋了重要性。都說一字千金,重要的話是不需要重復說的。傳播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當一個信息被重復3次,聽眾的注意力會下降30%,容易錯過或不當回事。二是解釋越多可信度越差。組織行為學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過度解釋會降低信息源的可信度,人們會把反復強調(diào)視為“心虛”或“欺騙”的信號,質(zhì)疑的幾率增加20%,導致“越描越黑”。而且,叨叨絮絮的表達方式也會降低表達者的權威性,讓人覺得“他說的話可聽可不聽”。三是觸發(fā)逆反心態(tài)。尤其是對方說的事情與我們的認知有沖突時,對方說得越多,我們就會越反感,甚至會變成防御模式,對方說一句我們回懟一句。所以,人際交往需要溝通,但溝通并非只有“講話”,“沉默”也是一種方式,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想讓自己的表達更具分量,就要學著在適當?shù)臅r候控制表達欲,用“策略性沉默”來掌握局面。

  信息收集的沉默:用傾聽代替急于表態(tài)。在充分了解對方的觀點和需求之前,建議不要隨意深入話題,可以先用適當?shù)某聊寣Ψ健白员备嘈畔?。我們會發(fā)現(xiàn),別人陳述觀點時,如果自己延遲反饋或不回應,對方會本能地開始解釋,主動補充未被回應的邏輯漏洞,以“爭取”我們的反饋。這能減少溝通成本,又能獲取更多真實信息。所以在對方發(fā)言時,不妨用“點頭+眼神接觸”來代替語言回應,保持3~5秒的沉默間隔,示意對方“你可以隨時補充”;另外可以采用“開放型+遞進式”提問,在對方也陷入沉默時,可以詢問:“你提到的方法具體是指什么?能否展開說說?”以引導對方深入闡述。要注意的是,信息收集沉默需要以開放、積極的姿態(tài)作為前提,避免被對方解讀為傲慢。

  樹立威嚴的沉默:用克制替代事事回應?,F(xiàn)代心理學研究顯示,領導者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會使下屬的注意力集中度提升60%,就像突然關閉背景音樂的會議室,所有人都會屏住呼吸、目光聚焦。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效應,尤其在別人質(zhì)問和指責時,克制表達,不做任何回應,只要保持直視、端正姿態(tài),讓他人感受到你的憤怒和不屈。等對方態(tài)度慢慢軟下來,你就可以用緩慢的語速與低沉音調(diào)說出自己的觀點,用從容與篤定控制場面。沉默并非認慫或認栽,這種應對方式有時比口舌之戰(zhàn)更能解決問題和贏得尊重。類似的,為了不讓別人覺得你好拿捏,對于頻繁在不恰當時機提要求的人,也不需要事事回應和及時回復,晾他幾個小時或一兩天,對方對你“招之即來”的態(tài)度就會有所收斂。當然,威嚴沉默通常需要以能力、人品來做支撐,否則容易淪為虛張聲勢。

  模棱兩可的沉默:用空間換取行動自由。對任何問題都做出真摯、具體回答的人很善良,但可能缺乏必要的戒備心,可能會被有心之人利用。建議和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時,不過多暴露自己的隱私,留有一定空間,對非必要問題采取模糊態(tài)度,避免被過度解讀或道德綁架。比如被問及“你怎么看待新領導”,就可以用“每個人感受可能不一樣”來避免直接站隊。

  不過,策略性沉默也不能過度使用,以免導致兩種極端情況。一是引發(fā)關系疏離,要是在親密關系或關鍵決策中,還一直用沉默應對,可能會造成雙方難以互相理解和決策受阻,對大家都不利。二是被誤解為冷漠,滴水不漏的人給人感覺老練但不近人情,一直以“沉穩(wěn)”示人可能難以獲得他人的真心相待。所以,在日常輕松的交往中,大可不必隱藏、沉默,多分享、多表達,能讓人際關系更為和諧、有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