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總排行榜
(來源:健康報)據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記者李雯)美國《神經學》雜志網絡版日前刊載的一項研究表明,隨著時間推移,腦血管周圍間隙擴大的人可能比其他人更易出現(xiàn)認知問題或患上老年癡呆癥。這一發(fā)現(xiàn)或許有助老年癡呆癥的早期診斷。
網評
事件
(來源:北青報)劉阿姨今年51歲,不吸煙不飲酒。幾天前,劉阿姨拿到剛做的體檢報告,卻被告知自己得了脂肪肝,轉氨酶還有了輕度升高。劉阿姨非常不解,自己身高168厘米,體重65公斤,既不胖,又不飲酒,朋友都羨慕她有個好身材,怎么會得脂肪肝呢?
網評
事件
(來源:揚子晚報)從出生那天起,17歲的常州女孩小穎(化名)的身體內就埋下了引發(fā)癱瘓的“地雷”。農歷新年到來的前幾天,她突然感到腳下“發(fā)飄”,下肢發(fā)麻。經過當?shù)蒯t(yī)院檢查后轉至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南京鼓樓醫(yī)院)神經外科。牛年大年初三,鼓樓醫(yī)院醫(yī)護團隊為她進行了長達11個小時的緊急手術,這顆“地雷”被安全摘除了。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提高反應能力減少跌倒風險避免關節(jié)損傷練好平衡力,老得慢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為解暑納涼,不少人在室內既開空調又開風扇,但對一些老年人或溫度敏感人群來說,這種方式可能會給身體增加負擔。其實,“空調+風扇”不是清涼的唯一方案,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團隊的專家指出,只要擺對風扇的位置,也能起到很好的降溫效果。
網評
事件
(來源:中國婦女報)近日,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食品科學、營養(yǎng)學及神經學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腹部脂肪增加和肌肉減少會影響老人頭腦靈活性。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四高人群都有不宜喝的粥?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情緒易波動睡得不踏實遇事愛糾結太敏感的人壓力大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博士郭潤峰□周煜編譯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數(shù)天內消退的是炎性進展慢的和風濕有關不痛的脖子腫塊更危險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美國《局部麻醉和疼痛醫(yī)學》發(fā)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全身疼痛可能增加各類型癡呆和中風的患病風險。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如果你整日久坐盯著電腦屏幕,就知道“電腦脖”有多痛苦。電腦脖是指低頭向下看電子設備時間太久造成的肩頸疼痛、僵硬,甚至損傷,且使用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時間越長,情況越嚴重。為此,美國“每日健康”網站總結了緩解電腦脖的6個動作。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產科不再一床難求綜合大醫(yī)院影響不大,規(guī)模小、級別低的機構可能面臨調整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流派紛呈、百家爭鳴歷來是中醫(yī)學術局面的主旋律。近年來,“扶陽派”(通過各種中醫(yī)治療手段使人體陽氣旺盛)以其顯著的療效和獨到的理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胺鲫柵伞钡暮诵挠^點是,一切疾病都是本氣(即陽氣)致病,人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體九竅,凡一處陽氣不到便是病。只要陽氣旺盛了,病邪就難以找到“下嘴”的地方;只有在陽氣薄弱之處,病邪才會乘虛而入。病邪入侵后,只要人體自身本氣稍強一點的,即使受邪后也易從陽化熱、化實,正壓倒邪;而本氣較虛的,受邪后則從陰化寒、化虛,病邪占據上風。故人體所患的大多數(shù)疾病,只要不是急證、痛證、實證,治療上扶陽治本總是沒錯的。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近年來,“輕食”這個概念悄然走紅。相關的文章、書籍數(shù)不勝數(shù),打著“輕食”概念的餐廳、外賣也層出不窮。中國營養(yǎng)學會發(fā)布的《2020年中國人群輕食消費行為白皮書》顯示,94.9%的受訪者至少每周消費一次“輕食”,55.7%的受訪者一周消費2~4次。參與本次調查的大多數(shù)為年輕人,他們多出于減肥及其他健康目的食用“輕食”。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七寶美髯丹是一個陰陽雙補的名方,能滋補肝腎、烏發(fā)壯骨,相傳源自唐朝,首載于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它由何首烏、當歸、補骨脂、枸杞子、菟絲子、茯苓、牛膝七味藥組成,取名“七寶”,是指這七味藥具有補益肝腎作用。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肝癌是我國第二大惡性腫瘤致死病因,5年生存率以往只有12.1%,僅高于胰腺癌。但隨著防癌抗癌理念和行動的不斷深入,我國肝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出現(xiàn)明顯下降趨勢。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從1990年至2019年的近30年間,我國肝癌的發(fā)病率下降約26%,且已經開始趨于平穩(wěn),死亡率則下降了約32.8%。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很多科學家認為兩性身高差異是男性因生殖競爭導致的趨同進化,但《進化人類學》雜志刊登美國一項新研究表明,兩性身高差異的最關鍵原因是骨骼發(fā)育及兩性荷爾蒙的影響。
網評
事件
(來源:生命時報)英國《自然·通訊》雜志刊登瑞典一項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一種簡單易行的驗血結果可幫助醫(yī)生提前19年預測患者未來糖尿病風險。其關鍵指標是血液中一種名為“卵泡抑素”的蛋白質水平。
網評
事件
(來源:廣州日報)睡眠充足身體好,可是你知道嗎?睡多了也可能是睡眠障礙的早期征兆,尤其是怎么睡也睡不夠,明明比以往睡得多,卻還覺得不解乏,那你就要注意了。廣東省中醫(yī)院心理睡眠科專科主任醫(yī)師李艷表示,睡眠障礙有時只是表象,很可能背后還伴隨著其他疾病,比如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問題。
網評
事件
(來源:人民網)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認為抗菌藥就是消炎藥,事實真是如此嗎?就此人民網記者采訪了中南大學湘雅三醫(yī)院藥學部主任左笑叢。
網評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