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類: |
全部文章 |
原創(chuàng) |
網(wǎng)評 |
視頻 |
行業(yè)新聞 |
投票調(diào)查 |
網(wǎng)友原創(chuàng) |
養(yǎng)生名人 |
有什么別有病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享年101歲

[人物] 作者 :byb.cn 日期:2018-2-11 00:01
【byb.cn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日報2月7日訊(長江日報記者萬建輝)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6日凌晨逝世,享年101歲。
消息一出,學界內(nèi)外哀慟。湖北省博物館原陳列部主任王紀潮向長江日報記者回憶起饒宗頤先生時唏噓不已。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因研究力量不夠,文博界對曾侯乙編鐘只能做一般考古和文物研究,對編鐘的銘文和古代音律的研究還是空白。“當時既能釋讀金文,又懂古音律的學者,國內(nèi)外幾乎僅饒宗頤先生一人。”

1984年,曾侯乙墓文物在香港展出時,王紀潮第一次見到饒宗頤先生,之后多次在香港相見。饒先生也多次來湖北,上世紀90年代中期王紀潮和當時的湖北省博物館老館長舒之梅,陪同來湖北考察的饒宗頤先生,從宜昌、荊州、荊門到武漢,相處長達半個月。
王紀潮說,1985年,饒先生與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憲通先生合作出版《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辭研究》在學界引起轟動。當時他還沒來得及到湖北實地考察編鐘,是通過發(fā)表于學術(shù)刊物上的曾侯乙編鐘銘文進行的研究,但對曾侯乙編鐘的銘文和音律釋讀做了基礎(chǔ)性工作。
6日中午,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向饒宗頤家人和香港中文大學發(fā)唁函,對饒先生去世表示深切哀悼,盛贊饒先生“是曾侯乙墓出土樂器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并長期致力于楚帛書、楚簡等研究,多次親臨湖北省博物館指導,對湖北考古文博事業(yè)及楚文化研究做出巨大貢獻”。
王紀潮說,饒先生不僅是考古學者和文化學者,還精通琴棋書畫,這一點今天已很少有學者能做得到。不僅如此,饒先生在印度多年,深諳梵文,對西學也了然于心。
在王紀潮印象中,饒宗頤是一個瘦瘦的老先生,須眉皆白,說著潮州口音的普通話,沒有威儀,非常謙和,對他這樣的晚輩,一點架子都沒有。王紀潮說,每次他請教饒先生,饒先生都會告訴他去看什么書,結(jié)果找來這些書一看,果然豁然開朗。
在湖北參訪期間,饒宗頤在宜昌博物館了解三峽出土文物;在荊州博物館看了在該館保存的郭店楚簡后,又專程到荊門看郭店楚墓遺址。在湖北省博物館對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予以極高的評價,并說曾侯乙編鐘鐘律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fā)明。上世紀90年代,湖北省博物館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辦漆器展,饒宗頤先生作為文物館學術(shù)顧問到現(xiàn)場。之后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和宜昌博物館在香港舉辦“江漢文明展”,包括目前正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出的“有鳳來儀——湖北出土楚文化玉器展”,饒宗頤都給予極大的支持和鼓勵。他對湖北省文博工作提過很多意見和建議,幾代省博人都對他心存感激。
王紀潮說,1942年在湖南長沙出土了一件“楚帛書”,這件“楚帛書”圖文并茂,描繪了伏羲、女媧等圖像,記述了楚人的遠古傳說和宇宙論。當時“楚帛書”流落美國,國內(nèi)學者很難接觸到,饒宗頤先生是第一個拿到“楚帛書”紅外照片做研究的中國學者。饒宗頤在曾侯乙鐘磬銘文、音律、楚國簡帛文字及早期宗教等領(lǐng)域也做了許多基礎(chǔ)性工作。
王紀潮說,饒先生的離去,是中國文化界的重大損失。
相關(guān)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guān)文章>>
- [人物]虛擬養(yǎng)老 云端陪伴03-15
- [人物]許潤三:好心情勝過十劑良藥01-15
- [人物]老人測測血管年齡01-09
- [人物]于康:吃對食物不做軟胖子01-01
- [人物]陰虛 腎精就會往外跑09-23
- [人物]九旬老人每周堅持踢球06-13
- [人物]熱茶能讓身體更涼快09-25
- [人物]酸痛尋阿是09-13
最新文章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事件]過度操心其實是自戀04-03
- [事件]越怕焦慮越要面對04-03
- [事件]孩子抖腿有很多原因04-03
- [行業(yè)新聞]冰箱保鮮國際標準首次發(fā)布04-03
- [事件]“棗核型身材”容易招病04-02
- [事件]法國人抑郁率歐洲最高04-02
- [事件]蔬果谷物低脂奶減輕牛皮癬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