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wǎng)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原創(chuàng)>> 書評>> 精讀內經(jīng).靈樞.小針解第三

精讀內經(jīng).靈樞.小針解第三

byb.cn
[書評] 作者 :XJ 日期:2014-2-17 00:26
【分頁導航】


    【byb.cn XJ】小針解,什么意思呢?小針,當然是指針刺的用具,主要是指毫針;解,就是解讀之意,指小針的使用技法。

 

精讀內經(jīng).靈樞.小針解第三
精讀內經(jīng).靈樞.小針解第三

 

  《小針解》被編在《針經(jīng)》的第三篇,也就是說,在全書八十一篇文章中被排在第三位,這本身就顯示其重要性非比尋常。因為,按照《內經(jīng)》總編輯的意思,第一篇(《九針十二原》)法天,第二篇(《本輸》)法地,則第三篇毫無疑問就代表天地間最可寶貴的人。那么,《小針解》法人這篇文章對《內經(jīng)》這部著作的意義,或者對針刺治病這項事業(yè)的意義,就是除了理論功底(天)和實踐技能(地)之外,最為重要的一件事情。其實也可以這樣理解:把理論(天)和實踐(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那就是"人"。因此,《小針解》"法人"的意義,應該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關鍵步驟。

 

  但是在學術界,對小針解的作者提出異議的也不少,因為《黃帝內經(jīng).素問》篇中,幾乎都是岐黃的對話形式出現(xiàn)的,在《靈柩篇》中,像以這種文風出現(xiàn)的,可謂少之又少,所以,有學者認為,此篇文章并非正路子寫的。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余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jīng)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jīng)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shù)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罩兄畽C,清靜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fā)者,言氣易失也。扣之不發(fā)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jīng)有盛者,皆瀉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后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后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氣上注于肺,濁溜于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jié),而病生于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jīng)絡各有所主也。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也。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調氣在于終始一者,持心也。節(jié)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jié)者也。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于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jīng)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于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余,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