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wǎng)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原創(chuàng)>> 書評>> 精讀黃帝內(nèi)經(jīng)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②

精讀黃帝內(nèi)經(jīng)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②

byb.cn
[書評] 作者 :XJ 日期:2012-9-10 08:01
【分頁導(dǎo)航】


  【byb.cn XJ】在上一篇“精讀黃帝內(nèi)經(jīng)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①”中,我們重點闡述了內(nèi)經(jīng)中“太過”和“不及”的哲學思想,本篇繼續(xù)對此進行探討五臟之病氣的傳導(dǎo)過程,以及各種危癥和死癥的情況,突出了胃氣在人體生命中的重要性,印證了“有胃氣生,無胃氣死”之道理。


byb.cn

精讀黃帝內(nèi)經(jīng)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②


  黃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藏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故曰:別于陽者,知病從來;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fā)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時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fā)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fā)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復(fù)反傳而行之肺,發(fā)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然其卒發(fā)者,不必治于傳;或其傳化有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nèi)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nèi)痛引肩項,身熱,脫肉囷破,真臟見,十月之內(nèi)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nèi)消,動作益衰,真藏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nèi)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囷脫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于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shù)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黃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

 

  帝曰:善。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后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秋得心脈,冬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于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愿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帝曰:愿聞五實、五虛。

 

  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法得后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搜索